《黃帝內經·素問》:“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它告訴我們,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于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養生知識
1、生活起居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而陽氣對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陽氣。
立冬之后,是陽氣潛藏、萬物蟄藏的時節。當此時節,氣溫逐漸轉寒,人們應該規避冬季的嚴寒,而應早睡晚起(入睡最佳時間為9-10點,起床最佳時間為8-9點),一般日光照耀時起床最佳。注意衣著,太厚太薄都不好,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于侵入。
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護好頭部、手部、腳部;外出時注意保暖,戴手套、帽子、圍巾,穿大衣,避免出汗使陽氣隨汗液大量喪失;睡前用熱水泡泡腳;刮大風時不要迎風行走。
天氣晴朗時,人們可以多參加戶外活動,多曬太陽,這是天然的補充陽氣的方法。冬季室內應保持空氣流暢,以減少室內病菌滋生。冬季室內空氣干燥,易使皮膚干燥,并誘發呼吸系統疾病。人們可通過噴水、加濕器或室內綠植等方式增加室內濕度,以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對于老人、兒童和患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其重要,背部是人體經脈中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陽膀胱經”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所以這類人群最好在立冬后穿一件貼身棉背心。
2、飲食指導
元代.忽思慧著《飲膳正要》中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可多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如牛羊肉、烏雞肉、鯽魚、豆漿、羊奶等。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的食物,如桑葚、桂圓、甲魚、黑木耳等。冬季養生可以多吃堅果,堅果是指油脂多的種子類食物,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同時,要少吃海鮮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肥膩或過咸的食品,少吃脂肪、糖含量多的食品。
3、情志調養
冬天是天寒地拆、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陽氣也隨著自然界變化而潛藏于內。因此冬季情志調養,應順應季節的變化特點,力求于靜,人們控制自身情志的變化,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人體陽氣得以潛藏。冬季陰氣日盛而至極致,陽氣潛藏,自然界中日照時間逐漸減少,易讓人產生情緒抑郁。因此在陽光充足的午后,人們應該到室外多曬太陽,以順應自然變化,精神情志安靜祥和、恬淡自由,以此養神、藏神。
4、運動調養
立冬時節,天氣逐漸寒冷,但許多運動愛好者依然熱情不減。冬季室外溫度偏低,人們應注意保暖,但也不要穿著過厚,避免大汗淋漓,以微微出汗為宜。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避免寒冷的早晨運動,更不要做劇烈運動。而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應避免寒冷的刺激而誘發舊疾,應選擇日照充足的午后外出鍛煉。遇到寒冷的雨雪天氣時,避免戶外運動,應選擇室內運動為主,以避開嚴寒而損傷陽氣。并且,立冬運動應以靜態運動為宜,人們可以選擇在向陽的地方,在陽光下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瑜伽等運動,以感到舒適愉悅為好。
5、立冬艾灸溫補腎陽
立冬時節,養生應順應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的特點,重點在調補腎臟。
艾灸可以驅寒,除濕、活血等,疏通脈絡,特別是在立冬時,用艾灸來養生,補充陽氣,扶正祛邪,補益強身,激活提高免疫系統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內通外,增強突出應激能力。
立冬艾灸穴位推薦:神闕穴、關元穴、命門穴
1.神闕穴
培元固本、安神寧心、調和氣血、通暢經絡的作用。
2.關元穴
可以疏通脈絡、強壯腰脊、補虛益損。
3.命門穴
補腎壯陽、培元補腎,強健腰脊作用(針灸科 孟亞萍)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