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
您的膝蓋是否莫名腫脹、活動不便?
要警惕膝關節積液!
作為針灸科醫生,教您三個簡單有效的預防妙招,幫您守護膝關節健康。
一、認識膝關節積液
膝關節內本有少量滑液,負責潤滑和滋養關節。當滑液分泌失衡、過多液體聚集在關節腔時,就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進而引發膝蓋腫脹、疼痛、活動受限。
正常膝關節VS積液膝關節
二、預防三招,簡單有效
第一招:練好膝蓋的“天然護膝”——強化股四頭肌
股四頭肌是大腿前側肌肉,是膝關節的“天然支撐”,強壯的股四頭肌能減少關節摩擦和沖擊,從根源降低積液風險。
股四頭肌強化動作
1. 靠墻靜蹲:每天3組,每組1-2次,避免膝蓋內扣。
2. 坐姿抬腿:每側15-20次為1組,每天2組,動作緩慢勻速。
第二招:按通膝蓋的“氣血開關”——穴位按摩
通過按揉膝周穴位,可疏通經絡、祛濕消腫,輔助預防積液。
1.鶴頂穴:膝蓋上緣正中間凹陷處;
2.膝眼穴:屈膝時膝蓋下方兩側凹陷(分內外膝眼);
3.足三里:外膝眼下約四橫指,脛骨外側緣。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壓穴位,力度以感到酸脹為宜,每個穴位按揉1-2分鐘,每日1次。
第三招:避開傷膝的“生活習慣”
1.控制體重:體重每增加1kg,膝蓋承受壓力增加4kg,減少肥胖對關節的負擔。
2.運動有度:避免突然進行爬山、深蹲、高強度跑步等運動,優先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低負重運動”。
3.注意保暖:夏季避免空調冷風直吹膝蓋,冬季可佩戴護膝,防止寒濕入侵。
三、如果已不適,針灸來幫忙
若膝蓋出現明顯腫脹、疼痛或活動受限,建議及時就醫。針灸可通過以下方式改善:
1. 針刺膝周穴位(如膝眼、鶴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積液吸收;
2.配合艾灸或溫針灸,借助溫熱之力散寒除濕,緩解疼痛;
3. 對瘀血明顯者,可通過專業刺絡拔罐,祛除局部瘀滯,消腫止痛。
預防膝關節積液,無需復雜操作——強化肌肉、按揉穴位、改善習慣,三招結合,就能為膝蓋穿上“防護甲”,守護日常活動的靈活與舒適。(針灸科 陳改娟)
專家簡介
陳改娟,本科學歷,副主任中醫師,畢業于河南中醫學院,2009年至今在漯河市中醫院工作。在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10余篇,現任河南省中醫醫療機構敷熨熏浴類,中醫微創類技術質控專業委員會委員,漯河市中醫藥學會會員,漯河市中醫藥學會首屆漯河市中西醫結合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頸椎病、中風后遺癥、腰椎間盤突出、面癱、肩周炎、肢體麻木、腰肌勞損、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胃下垂、尿床、針灸減肥、面部痙攣、青春痘、痛經、偏頭痛、膝關節痛、失眠、耳聾耳鳴等病的診治。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