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套疊是嬰幼兒常見的急腹癥之一,簡單來說就是一段腸管套入相鄰的腸管內,導致腸道梗阻。好發于2歲以內兒童(尤其是4-10月齡嬰兒),男孩發病率約為女孩的2倍。
一、典型癥狀:
1.陣發性哭鬧:突發劇烈哭鬧,持續約10-20分鐘,間隔5-10分鐘再次發作(因腸道絞痛)。
2.嘔吐:初期為奶汁或食物殘渣,后期可能吐出膽汁或糞便樣液體。
3.血便:發病6-12小時后出現“果醬樣大便”(暗紅色黏液血便)。
4.腹部腫塊:右上腹可觸及臘腸樣、稍活動、有壓痛的包塊。
二、為什么小兒容易發生腸套疊?
腸套疊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
1.腸道發育不成熟:嬰幼兒腸蠕動節律紊亂,回盲部(小腸與大腸連接處)游離度高,容易發生套疊。
2.病毒感染:如輪狀病毒、腺病毒感染可能誘發腸壁淋巴組織增生,增加套疊風險。
3.解剖異常:梅克爾憩室(腸道憩室)、腸息肉等先天性結構異常可能成為套疊的“起點”。
三、超聲檢查:診斷腸套疊的首選
當寶寶出現上述癥狀時,醫生會第一時間建議腹部超聲檢查。超聲具有以下優勢:
無輻射:嬰幼兒無需接觸X線,安全性高。
實時動態觀察:可清晰顯示腸管套疊的形態、位置及血運情況。
準確性高:典型超聲表現為“同心圓征”或“套筒征”。
檢查時注意事項:
檢查前無需禁食,但需保持安靜(必要時鎮靜)。
超聲探頭需在腹部緩慢滑動,配合醫生調整體位(如左側臥位)。
若首次超聲陰性但癥狀持續,需4-6小時后復查。
四、如何預防與觀察?
高危時段警惕:
添加輔食期間(4-6月齡):腸道不適應新食物可能誘發腸蠕動紊亂。
感染輪狀病毒后:腹瀉可能增加腸套疊風險。
識別危險信號:
突發哭鬧伴嘔吐、血便,需立即就醫(切勿拖延超過24小時)。
避免誤區:
腹瀉時勿盲目使用止瀉藥(可能加重腸梗阻)。
腹部腫塊需專業醫生觸診,家長切勿自行按壓。
總結:早發現是關鍵!
腸套疊是嬰幼兒的“隱形殺手”,但通過超聲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絕大多數患兒可完全康復。家長需牢記:陣發性哭鬧+血便=立即就醫!超聲檢查不僅能快速確診,還能指導后續治療方案,為寶寶的腸道健康保駕護航!(彩超室 王珂)
專家簡介
王珂 ,彩超室副主任醫師 ,本科學歷,漯河市超聲醫學工程協會理事,漯河市醫師協會超聲學會委員,從事超聲工作20余年,多次在省人民醫院進修產科超聲及淺表介入超聲,對婦產、盆底、腹部、淺表器官的超聲診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并在我市率先開展了盆底超聲和右心超聲造影檢查及介入診斷治療。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