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中下游分界處,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于母親河畔。這里,三座分別建于不同時代的黃河大橋并行跨越,見證著黃河治理的歷史變遷;雄偉的炎黃二帝塑像巍然屹立,守護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9月18日上午,華商網記者跟隨“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采風團來到鄭州黃河文化公園,了解黃河鄭州段發展變遷的故事,感受“我家住在黃河邊”的幸福生活。
“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采風團來到鄭州黃河文化公園采訪
生態修復見成效 黃河灘區煥新顏
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通過實施灘區綜合治理、植被恢復、水源涵養等系列措施,公園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目前,園區內植被覆蓋,濕地面積擴大,為鳥類等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黃河三橋見證發展變遷
三橋見證發展史 文明傳承展新章
公園內三座黃河大橋并列跨越,構成獨特的歷史景觀。建于1903年的鄭州黃河鐵路橋是中國第一座橫跨黃河的鐵路橋,被譽為"黃河第一橋";1958年建成的鄭州黃河公路大橋見證了新中國治黃歷程;2010年通車的鄭新黃河大橋則展示了當代工程建設技術的高度。這三座橋分別代表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技術水平和建設成就,共同訴說著中華民族與黃河相生相共的歷史。
黃河文化公園內的炎黃二帝像
炎黃文化凝共識 精神家園聚人心
高106米的炎黃二帝塑像依山而建,面向東方,巍峨壯觀。塑像內部設有文化展廳,通過文物展陳、多媒體展示等方式,生動展現炎黃時代的歷史文化。作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的重要場所,這里每年舉辦祭祖大典、文化論壇等活動,已成為弘揚中華文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平臺。
文旅融合創新篇 生態文化雙豐收
公園積極推動生態保護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黃河地質博物館、沿黃廣場、臨河廣場等特色景點。通過開展生態研學、文化體驗等活動,讓游客在游覽中感受黃河生態之美,體悟黃河文化之博。
未來,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將繼續立足國家戰略高度,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體系,深化文化內涵挖掘,創新文旅融合模式,努力建設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示范工程、黃河文化傳承弘揚的重要標志、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樣板,為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鄧波 圖/鄧波、大河網
編輯:董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