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朱麗文)“我是趙楠,今天我發布的項目是水文化品牌《三千里長堤 五千年華夏》。”9月18日晚,在“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態院副總工程師趙楠對《三千里長堤 五千年華夏》圖冊進行了發布。
這本圖冊是干啥用的?它是一本系統展示黃河治理文化的百科全書。
為啥要出這本冊子?還要從2023年9月說起。
播種——“要做一本圖冊系統展示黃河治理文化”
2023年,趙楠和她的團隊接到一項任務:編制一份《黃河工程與文化融合建設指引》(以下簡稱《指引》)。
黃河文化博大精深,如何系統整合、立體展示是擺在趙楠團隊面前的主要問題。
“做這本《指引》并不容易,需要做大量的實地調研。”趙楠深知其中的工作量,但知難而退從來不是她與團隊的風格。
說干就干!趙楠與團隊實地踏勘晉陜豫魯四省,與省、市、縣三級河務部門對接,全面掌握工程文化建設現狀;強化政策文獻研究,系統梳理相關制度、規范,建立專題資料庫;橫向對標,研究黃河、大運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思想,借鑒經驗。
調研期間,沿著黃河大堤前行,映入眼簾的是數不清的兼具防洪效益和文化內涵的黃河工程,黃河變得更美、更值得一看了。
一個大膽的念頭涌入趙楠腦海:“我們黃河有這么多年的治河歷程和厚重的積淀,為什么不能做一本圖冊系統展示黃河治理文化呢?”向團隊提出這個念頭后,大家不謀而合。
要做出個“全國頭一份”,哪有那么容易。為了這本圖冊高質量“產出”,團隊深入一線,實地考察記錄資源點;反復研究、論證、修改,最終確定了科學合理的十大主題線路;積極與基層河務部門溝通,逐項查找工程文化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大量查閱資料,整合資源。
初稿圍繞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建設,修改十余次,2025年2月,《三千里長堤 五千年華夏》宣介圖冊面向全河印發。
“這件事再次印證了我們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團隊,是對黃河治理抱有無限熱忱的。”趙楠言語中滿是對團隊的肯定。
結果——“這是一本系統展示黃河文化資源的百科全書”
“對社會公眾來講,當被問到‘黃河工程上有哪些文化建設、我們國家為治理黃河做過多少努力’,一定沒有幾個人能說出來,如何做一本讓人看一眼就了解黃河治理文化的圖冊?用什么樣的定位和方式去呈現?”在制作前期,趙楠心里做了很大的思想斗爭。團隊多次召開會議后,大家一致商定了圖冊的基調:“首先它得是一本圖冊,不是科普讀物,內容直觀淺顯,人人都要看懂。”
如今,翻開《三千里長堤 五千年華夏》宣介圖冊,不禁感嘆:這是一本系統展示黃河文化資源的百科全書。它串聯起晉陜豫魯四省豐富的治河歷史、工程遺產、歷史經緯等元素,有安瀾文化線、科技治河線、紅色傳承線、黃河記憶線等十大主題線路。
大河之治,始于安瀾。安瀾文化線以黃河中下游流路為主線,串聯起三門峽、小浪底、花園口等重要水利工程,系統展現了人民治黃的歷史成就。頁面以圖表形式列出安瀾文化線部分典型資源點,并配以水利工程圖片。黃河記憶線串聯起黃河文化、治黃歷史、紅色文化、廉潔文化等主題展館(廳)。
其中圖片涵蓋黃河流域的自然風光、歷史遺跡和民俗風情等,兼具藝術價值與感染力。設計師巧妙地將水利工程、文化展館、地理標志和歷史遺跡等串聯在一起,使人如臨其境。
《三千里長堤 五千年華夏》圖冊中推薦了500多處文化資源點,每一處都值得品味和探究。
生態院黃河水文化創新團隊交出上乘答卷,成功密碼何在?趙楠給出了答案:凝心聚力、日積月累、久久為功。
安瀾——奏響新時代保護黃河文化強音
《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明確要求將黃河文化融入城鄉建設和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黃河文化、流域水景觀和水工程等資源,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帶;統籌利用文化遺產地及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教育基地、水工程等資源,綜合運用信息化手段,系統展示黃河文化。
作為黃河保護治理的主力軍,黃河水利委員會在黃河兩岸精心打造了200余處規模不等、風格多樣的文化展示場點及展館。黃河花園口險工、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蘭考東壩頭險工等6處工程入選水利部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案例名單,成為展示治黃智慧的文化地標。
工程唯有注入文化之魂,方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生態院以文化為墨、工程為紙,繪就新時代“工程文化融合”壯闊長卷。這既是黃河人對千年文脈的守護傳承,也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