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初冬的洛陽市老城區東大街,每一塊石板、每一棵古樹仿佛都述說著古都洛陽的繁華過往與活力當下。
古城保護與發展既是守護“城市根脈”,更是強化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金鑰匙”。近年來,洛陽市相繼出臺針對老城區東西南隅、澗西工業遺產歷史文化街區以及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筑的專項管理辦法,實現了保護對象管理制度全覆蓋。
在老城區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當地政府摒棄大拆大建,采用政府主導、漸進式微改造、市場化招商的模式,既保留了街區的歷史肌理與風貌,又注入了新的商業活力與文化業態。在歷史建筑保護修繕上,實行“一棟一策”,針對每處建筑的歷史價值、保存狀況和產權特點,量身定制修繕與活化方案,最大限度保留其歷史真實性、完整性。
洛陽老城東大街239號是清末中醫名家李占標先生的故居。這里不僅承載著李占標先生的生活印記,還見證了濟世堂李占標藥店的輝煌。今年9月,洛陽市公布第三批歷史建筑名單,李占標故居位列其中。
“歷史建筑作為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和文化的傳承者,其價值無法估量。此次公布的第三批歷史建筑,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更在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這些歷史建筑,共同構筑了洛陽獨特而豐富的城市文化景觀。”洛陽市名城委傳承保護部工作人員田孝武說。
不久前召開的省委城市工作會議要求,要聚焦文脈賡續,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守護城市歷史底蘊,共建城市精神家園,著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洛陽市在推進城市提質工作中,注重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加強文物古跡、歷史街區等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和活化利用,在高質量發展中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實現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雙贏。
“這些年我們通過引入文旅、文創、商業等適宜業態,讓歷史建筑和街區‘活’起來,產生經濟效益,反哺保護工作,形成良性循環。”田孝武說。
從李占標故居往東走,離鼓樓約200米處的良驛尋跡民宿,古舊磚墻錯落,帶著歲月斑駁痕跡,撐起一方靜謐庭院。
“這里原是明朝福王府故居的一部分,去年5月開始進行保護性開發改造,今年6月開始營業,基本每天都會滿房。”良驛尋跡民宿負責人王海丹說。
在洛陽市老城區,以“漢服+洛邑古城”為代表的消費場景引爆市場。隨著“洛陽漢服”現象級出圈,相關產業鏈也“火”了起來。通過漢服產業將靜態的古都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體驗的消費場景,不僅吸引了游客,更激活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夜幕降臨,洛邑古城的“仙女”從天而降,吸引無數游人駐足。那一刻,古老文化融入當代生活,古都資源與城市發展共振具象化,洛陽這座千年古城在時代土壤中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