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秦英林回鄉創業。創立于河南南陽的牧原實業,從22頭仔豬起步,現已成長為年出欄生豬7000萬頭、全球規模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
“民營企業發展要與國家需求結合。”今年60歲的秦英林說,為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牧原踐行養殖業節糧行動,并推廣低豆日糧技術,帶動行業減少豆粕在飼料中的占比。
養豬看似簡單,其實充滿挑戰,創新種豬培育、高效防范疫病、科學處理污染物等都是企業需要直面的問題。
過去,行業沿用傳統的金字塔式育種結構,技術依賴與成本投入高。牧原堅持自主育種,創新二元輪交育種技術,減少了中間環節,實現了降本增效。
“之前要從國外引進曾祖代豬,現在直接用國內的優良豬就可以生產種豬,大大減少了對種豬進口的依賴。”秦英林說,公司共享二元輪交育種技術,助力行業保持生產穩定。
在南陽內鄉縣的智能化豬舍,豬群的健康狀態被實時掌握,外部空氣經過4層過濾系統進入豬舍,養殖中產出的臭氣又被統一收集排出。
“豬舍集成新風過濾、獨立通風、出風滅菌除臭功能,不僅能預防豬瘟,還解決了臭氣難題,讓養豬變得更環保。”秦英林說,空氣過濾豬舍現已在全國推廣,不少養雞企業也開始采用。
內鄉縣數字化種養循環示范區里,水肥還田系統通過管道與幾公里外的養殖場連接。養豬產生的糞尿實現固液分離,豬糞做成了有機肥,豬尿厭氧發酵生產沼氣,沼液變成液體肥還田,實現了循環利用。“豬養田、田養豬”的種養循環模式,現已應用到1100多個養殖場。
“這個模式還能助農增收。養殖廢料處理成涵養農田的肥料后,我們無償提供給農戶使用,提高了耕地肥力和產出能力。”秦英林說,公司組建了一支300人的農藝師團隊,打通了小麥、玉米、蘋果、甘蔗等39種農作物的資源化利用途徑。
在秦英林看來,企業發展短期看成本,長期看價值。幫助行業發展、農民增收,也在助力公司事業的發展。
長期以來,中小養殖戶都是自己養母豬,投入大、周期長、飼養難、風險高。牧原探索構建產業互聯,帶動養殖走向專業化。“我們有種豬、飼料,有成套的技術、成熟的系統,還能預防疫病。通過分工協作,我們與養殖戶一起把養豬做成共富產業。”秦英林說。據介紹,今年公司將提供1000萬頭價格優惠的仔豬,帶動6300戶養殖戶共同發展。
今年5月20日起,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隨著企業做大做強,我們要在守法善經營上強擔當、作示范。”秦英林說。(記者 張文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