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世界經濟也是一片大海,世界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
“十五五”規劃建議對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專章規定,明確“有效實施對外投資管理,健全海外綜合服務體系,促進貿易投資一體化,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在這片經濟的大海中,不乏豫企千帆競速的身影。11月11日起,河南日報社財經全媒體中心大河財立方推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特別策劃——“豫企出海記”,通過實地調研走訪,講好豫企出海故事,展示河南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發展態勢和發展決心。
大河財立方記者 張克瑤
從牽手康明斯、邁向國際市場的星辰大海,再到泰國建廠、深度布局東南亞,中原內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原內配)用了二十多年時間。隨著泰國生產基地的投產,中原內配加速全球化步伐。
在國際市場的大舞臺上,中原內配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全球氣缸套龍頭企業?產品和產業“走出去”的現在和未來,中原內配遇到過哪些挑戰、又需要哪些政策扶持?大河財立方記者就此展開了采訪。
“洋師傅”帶豫企闖全球
中原內配前身是河南省中原內燃機配件總廠,2001年改制后繼續聚焦氣缸套業務。2010年7月,中原內配登陸A股。
氣缸套的用途是什么?中原內配相關負責人介紹,它是汽車內燃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發動機)上的零部件,相當于內燃機的“盔甲”。氣缸套與氣缸蓋、內部的活塞共同圍成一個封閉空間,燃油在這里被點燃爆炸,產生動力,這樣就會驅動汽車正常行駛。
“如果把企業比作人,全球汽車動力系統巨頭康明斯就是咱們在國際市場上的老師傅。”該負責人回憶,公司產品在1985年就銷往了國際市場,但2003年通過康明斯認證進入國際主機配套體系,2005年起陸續進入福特、通用、奔馳等世界500強采購系統。
獲得康明斯的認可,既有中原內配的自我奮斗,又趕上了時代的進程。2002年,正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一年,中國車市迅速進入“井噴期”。從2002年開始,中國汽車產業始終延續了以大眾消費為支撐的高速增長勢頭。包括康明斯在內的汽車產業鏈跨國企業紛紛布局中國,供應鏈本土化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帶來了機會。
上述負責人表示,一方面,康明斯對公司的生產設備、生產線、內部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高標準要求,公司因此和國際接軌,設計、研發、批產等都能和世界同步;另一方面,公司研發的“鑄態貝氏體”新材料替代進口毛坯,降低了生產成本,憑借著種種優勢,公司先向康明斯中國區供貨,然后開始為康明斯全球市場供應產品。
除了康明斯,中原內配和國際傳動系統巨頭吉凱恩集團的合作,也助力中原內配產品走向全球。2005年3月,中原內配和吉凱恩集團合資成立河南中原吉凱恩氣缸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原吉凱恩)。
吉凱恩集團的客戶包括寶馬、大眾等全球車企。該負責人介紹,吉凱恩集團并非以氣缸套為主營業務,與中原內配合作后,其提供了技術、設備、渠道等支持。在這樣的支持下,中原吉凱恩不斷做大做強,逐漸成為吉凱恩集團向全球市場渠道供應氣缸套的核心主體。
布局泰國加速全球化步伐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原內配產品出口美、歐、亞、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福特、通用、康明斯、卡特彼勒、奔馳、沃爾沃、福伊特、博克、比澤爾等國際客戶提供主機配套服務。根據中原內配2025年中報,公司實現海外收入4.83億元,同比增長3.21%。
2025年8月,中原內配公告稱,公司在泰國的泰中羅勇工業園的計劃投資總額已增至5億元,以完善泰國生產基地產品鏈布局。作為中原內配首個海外生產基地,泰國生產基地主營業務是傳統柴油車、汽油車使用的氣缸套以及高端鋼活塞產品,用于滿足東南亞、美國市場需求。
二十多年前,中原內配獲得康明斯認證;二十多年后,中原內配深度布局泰國。其中發生的變化,和國際貿易局勢不無關系。中原內配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泰國工廠已經開業投產,在泰國投資建廠,既有公司加速全球化步伐的考量,也有公司國際客戶影響的因素。
泰國工廠的運營主體是飛德利特汽車零部件(泰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德利特)。按照中原內配的規劃,飛德利特將立足泰國,融入東盟汽車產業生態圈,覆蓋缸套、活塞等多領域,構建完整產業鏈生態圈。
為了支持飛德利特的發展,中原內配采取本地化的管理模式,比如調整生產工藝適配泰國高溫高濕環境,受控文件采用藍色印章、作廢文件用紅色印章,以符合泰國文化;搭建中、泰、緬三國籍團隊,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技能培訓,編制多語言質量培訓手冊。
中原內配還以飛德利特為橋頭堡,構建全球采購與供應鏈體系。中原內配上述負責人介紹,飛德利特啟動“全球采購”,將生鐵等物資從中國、巴西等地篩選貨源,通過三方協議模式解決國際采購中的關稅、支付、清關等問題;對接泰國河南商會、馬來西亞供應商等,搭建覆蓋多國的供應商體系;打通國內物資出口渠道,近千種生產物資分批出口泰國,通過線上跟蹤物流、清關等環節,確保供應穩定。
“企業出海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們也不例外,比如海外局勢復雜多變、知識產權保護等。”該負責人說,這些困難和挑戰,有些需要企業自身克服和解決,有些需要政府層面提供基礎服務、出臺政策支持,盡可能減少企業出海試錯成本。
該負責人認為,在當前國內外市場環境下,出海是中國企業都要認真思考的必答題。他建議,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多組織出海主題活動,比如國外政策解讀、國際合作嫁接、跨國人才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