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秋風漸涼,晝夜溫差加大,我們身體的氣血也開始“由表入里”,陽氣逐漸收斂。此時,若防護不當,一些秋冬常見病便會趁虛而入。今天就來聊聊如何運用中醫智慧,安穩度過這個秋冬。
秋冬常見健康問題,中醫怎么看?
秋冬主“收”與“藏”,氣候特點是燥與寒。這兩個邪氣最易侵襲人體,導致以下問題:
1. 頸肩腰腿痛(風寒濕痹)
專業解讀:“寒主收引,其性凝滯”。寒冷會使肌肉血管收縮,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原有老寒腿、頸椎病、肩周炎的患者,此時最易復發或加重。
日常防護:
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保護好頸項、腰腹、膝蓋和腳踝。可佩戴圍巾、穿高腰褲、睡前用熱水泡腳。
適度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能促進氣血流通,但避免大汗淋漓,以免陽氣外泄。
2. 感冒、咳嗽(風寒犯肺)
專業解讀: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秋冬寒邪與燥邪首先侵犯肺衛,導致衛外功能失調,出現鼻塞、流清涕、咽癢、咳嗽等癥狀。
日常防護:
多喝溫水,少吃辛辣油炸食物,可適量食用梨、銀耳、百合等滋陰潤燥之品,如銀耳百合粥,川貝雪梨茶等。
保持空氣濕潤:在室內使用加濕器,避免燥邪傷肺。
3. 失眠、焦慮(心腎不交)
專業解讀:中醫認為,秋冬應順應自然,早睡晚起,保養精氣。若過度思慮或熬夜,會導致心火亢盛于上,不能與下焦的腎水交融,從而出現心煩、失眠、多夢。
日常防護:
規律作息,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
睡前遠離手機,可用溫水泡腳,聽一些舒緩的音樂,讓心神安寧。
家庭保健“黃金穴”,按揉艾灸保安康
穴位是人體氣血交匯的樞紐,自我按摩或艾灸以下穴位,能有效激發經氣,防病保健。
1. 足三里(健脾強身第一要穴)
取穴:屈膝,膝蓋骨外側凹陷(外膝眼)下四橫指。
功效:燥化脾濕,生發胃氣,是強壯保健的要穴。所謂“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方法:每日用拇指按揉3-5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度。體質虛寒者可配合艾灸,溫暖周身。
2. 合谷穴(鎮靜止痛,防治感冒)
取穴: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俗稱“虎口”)。
功效:通經活絡,清熱解表。對于感冒頭痛、牙痛、面癱等有良好效果。
方法:用對側拇指按壓,力度稍重,每次2-3分鐘。孕婦慎用。
3. 大椎穴(振奮陽氣,抵御外邪)
取穴:低頭時,頸后最突出的骨頭(第七頸椎)下方凹陷中。
功效:大椎是“諸陽之會”,艾灸或按摩此穴能顯著提升人體陽氣,有效預防和緩解風寒感冒、頸椎病。
方法:洗澡時用熱水沖刷此部位,或艾灸10-15分鐘,至局部皮膚紅潤為度。
4. 涌泉穴(引火歸元,安神助眠)
取穴:蜷足時,足底前部的凹陷處,約當足底2,3趾噗緣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凹陷中。
功效:腎經的起點,能引上越的虛火下行,對于秋冬失眠、咽干、足冷有奇效。
方法:每晚睡前用手掌搓腳心,直至發熱;或用溫水泡腳后按壓此穴。
溫馨提示:以上方法適用于日常保健與輕度不適的調理。若您有不適癥狀請及時前往正規醫院針灸科或其他相關科室就診,由專業醫生為您進行辨證施治(如針刺、艾灸、拔罐、中藥內服等),以免延誤病情。(針灸科 楊 洋)
醫生簡介
楊洋,中共黨員,副主任醫師,2010年畢業于河南中醫學院,專業發展方向:針灸治療各種痛癥、內科雜病及中醫針灸美容。榮獲“河南省中醫臨床技能競賽 二等獎”;“河南省青年醫務人員實踐創新競賽 二等獎”; “漯河市中醫藥崗位技能競賽 一等獎”;漯河市第九屆自然科學學術獎 二等獎”;“漯河市中醫工作特殊貢獻獎”等多個獎項;發表國家級論文10余篇。現任中國針灸學會會員;漯河市中醫針灸學會第一屆委員;漯河市中醫藥學會會員。擅長運用中醫中藥、穴位埋線、滾針、火針、自血療法等治療痤瘡、黃褐斑、肥胖病、脫發、面癱、月經不調、痛經、更年期綜合征、失眠、焦慮、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慢性胃腸炎、頸椎間盤突出、腰痛、肩周炎、不安腿綜合征等疾病診治及亞健康人群的調理。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