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鄭州,有“三條黃河”體系,即原型黃河、模型黃河、數(shù)字黃河,它們“形似”更“神似”,始終隨時代發(fā)展守護百姓安瀾。“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wǎng)絡主題宣傳活動期間,媒體采風團實地探尋黃河保護治理的關鍵科研其中一環(huán)。
黃河下游小浪底至陶城鋪河段動床實體模型展示廳
黃河自巴顏喀拉山奔涌而下,拐過九曲十八彎,卻在鄭州北郊一處灰藍色廠房 內“靜”下來。步入“黃河下游小浪底至陶城鋪河段動床實體模型”展示廳,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夏修杰介紹,該模型聚焦黃河下游極具游蕩性、過渡性的河段,這里懸河形勢最嚴峻、灘區(qū)人口最密集,防洪威脅最大、最難治理。按照1:600水平比尺、1:60垂直比尺構建,精準復現(xiàn)黃河下游299公里長的游蕩性河段和165公里長的過渡性河段。800 米地面水槽每秒可造2米多高“人造洪峰”,48小時就能預演全年可能出現(xiàn)的險情。展廳內,1:1 復刻的綠蔭控導工程格外醒目,腳下是混凝土,眼前泥沙形態(tài)自然,如見真實滾滾浪濤。
展廳中按1∶1比尺復刻的綠蔭控導工程
2025年,黃河下游河道模擬升級改造基本完成。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黃科院)自主研發(fā)國內首例河工實體模型地形智能一體化設備。“模型黃河”擁有世界最大的洪水模擬試驗平臺與人工降雨系統(tǒng),4000多臺(套)儀器設備中,測控自動化系統(tǒng)、人工模擬降雨系統(tǒng)、底泥聲學綜合探測系統(tǒng),均達國際領先水平。“當水面涌起一道渾黃的‘S’形彎道,真黃河十年的沖淤演變,模型幾十個小時就能完成,數(shù)據(jù)直送防汛抗旱指揮部。”夏修杰指著河道流域圖說。
難道模型不會失真嗎?模型的精準度有實例。2018年汛期,真黃河曾發(fā)生斜河,專家提前兩周在模型中觀測到相同河勢,提前拋石加固,保住了灘區(qū)1.6萬畝耕地。夏修杰表示,模型與衛(wèi)星遙感圖像比對誤差僅幾毫米,借助“數(shù)字孿生”系統(tǒng),“模型黃河”與“數(shù)字黃河”同步運行、互相校準,黃科院在多沙河流域模擬研究領域也位居世界前沿。
沿著邊緣走出“模型黃河”展廳,來到“水土流失試驗廳”。作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重要平臺,這里總建筑面積5265㎡,單層框架建筑高24米。核心“神器”是一套人工降雨系統(tǒng)。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副總工申震洲介紹,該系統(tǒng)可模擬自然界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等多種雨強(0.2~3.0mm/min)的降雨過程。22米高的裝置讓95%以上的雨滴達到預設“終速”,能精準模擬土壤擊濺侵蝕,提升水土流失預測預報精度。
工程師們正在收集配比泥土樣本
藏著這條“迷你黃河”讓科研專家們深知,唯有將每一條沖溝、每一粒泥沙記在心里,才能在風雨來臨時給出守護答案,保持對自然敬畏與科研執(zhí)著,無需華麗煙花已獲認可。“真黃河日夜奔流,而我們‘模型黃河’必須比它更早醒來。”在試驗廳內,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工程師張羽飛與研究生蹲地收集泥土樣本,取樣、封裝、貼標簽再送檢分析,為河道治理決策提供堅實支撐。(光明網(wǎng)記者 王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