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到9月23日,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在河南鄭州舉辦,這場代表著中國職業技能領域最高水平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以“技能照亮前程”為主題,匯聚了全國35個代表團、3420名頂尖選手,在106個競賽項目的賽場上同臺競技。全國技能大賽舉辦到第三屆了,競賽場上技能角逐有哪些新特點?新技術、新技能的提升怎樣和產業煥新同頻共振?技能人才未來又該如何把握新的職業機遇呢?
來自全國35個代表團的3420名選手角逐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作為我國職業技能領域最高水平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大賽共設置106個競賽項目,包括66個世界技能大賽選拔項目和40個國賽精選項目。
本屆大賽亮點鮮明,第一大亮點就是賽項設置緊密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前沿。與第二屆相比,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相關的項目增加了15項。特別是國賽項目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數字技術、新能源等新領域賽項占比超50%。滿滿的科技感吸引著眾人的目光。
在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比賽現場,記者看到,參賽選手們通過編寫代碼給機器人裝上了聰明的“大腦”,讓兩臺服務機器人完成送快遞、垃圾分類的工作。
同樣是機器人的應用,在自主移動機器人賽項,機器人“上崗”摘水果,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 翟濤:這項大賽和產業緊密結合,和企業需求緊密對接。我們通過舉辦大賽,讓大家在場地里面看到,很多競賽項目都和當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和新職業的涌現密切相關。
新產業的前沿發展必然推動新技術、新技能的應用。本屆大賽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和集成電路等這些專業技術類項目集中展現了技術技能深度融合的最新趨勢和尖端水平。
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張勇:數字孿生技術是目前新興技術的一個代表,是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的關鍵核心技術,可以實現物理實體數字化模型和決策優化,形成一個閉環連接,有利于助推我們國家智能制造的轉型發展。我們這兩年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關鍵的一些核心的新技術引入到人才培養方案當中。
新技術新技能的發展也催生了“新工匠”。這屆比賽第二個亮點就是高學歷的“新工匠”們越來越多,在賽場上大顯身手。這屆賽場上有不少來自院校的“技能新星”,他們中有不少人是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達到33%。來自河北代表團的馬宏林就是本科學歷,他獲得了本次大賽數字孿生應用項目的金牌。20歲出頭的他已經是一級技師、全國技術能手,還曾獲得過多個數字技術相關比賽的全國獎項,在他看來,當好一名數字“新工匠”需要把活兒做到非常精細。
在無人機植保賽場中,選手們除了要進行軟件硬件故障排查,還要在模擬農田環境中進行厘米級精度的植保飛行較量,化身掌握航測、測繪與精準植保技術的“新農人”。內蒙古選手云德威也是本科學歷,他長期專注于無人機操控技術與農業應用技術創新,曾拿到過內蒙古自治區區內相關比賽冠軍,這次他切身體會到了比賽對新職業、新技能的考驗。
無人機駕駛(植保)項目參賽選手云德威:這次的挑戰主要在于編程這一塊,可能我底子比較差,編程這一塊難度挑戰非常大。這次比賽故障做得很多,尤其遙控器做的故障,只要遙控器故障解不出來,飛機就無法解鎖、無法起飛。
無人機駕駛(植保)項目裁判長 劉亞林:選手大概70%以上是本科學歷,他們是從事無人機植保的一些技術骨干,競賽的不僅僅是能把無人機飛起來,還涉及維修裝調、測繪相關的知識,賽項還融合了多專業,對無人機選手復合性要求比較高。
可以看出,想當一名合格的“新工匠”并不容易。除了手上要有細膩的活兒,對其他能力素質的要求也相當之高。
可以說全國技能大賽是對一些高技術技能人才水平的一次集中檢驗,在飛機維修比賽現場,參加這個項目的選手要求非常高,他們不光要掌握飛機系統和部件的維修技能,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 張成剛:現在產業發展的核心是以高質量發展驅動現代產業升級,未來我們需要有越來越多的技能勞動者,他們一方面有著比較高的學歷,意味著他們有很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有技能實踐經驗,只有把這兩方面結合在一起,才能適應高精尖技術產業升級的需要。
這屆全國技能大賽的第三個亮點就是傳統項目有了新的技術要求。雖然傳統項目從第二屆的26項減少到了16項,但是技藝的比拼依然非?;馃幔瑥挠龐腽B老、美發到汽車噴漆,在新產業新賽道的帶動下,這些傳統技術也有了新要求。
江西新余康展高級技工學校教師 王立平:以前傳統噴漆大部分用油性金屬漆,現在賽程都換成水性漆,也就是環保材料,水性漆要配套專用的水性噴槍,都有環環相扣的一些要求。包括色漆的發花程度、干燥程度,后面噴清漆的亮度、厚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項目技術也在逐步上升。
在美發比賽項目現場,一塊塊智慧屏顯得十分醒目,這些屏幕是比賽過程和評價一個重要工具。
美發賽項解說員 岳靜茹:賽場升級,智慧屏的一些賽題展示、一些要求,傳統比賽意義上,很多賽題以及圖片可能是紙質的,可能會出現打印偏色以及閱讀的時候關鍵信息遺漏。但是一直顯示在屏幕上,有職業場景的保留,還有比賽功能性的保留,選手可能會遇到問題,舉手系統連接到我們的后臺,這樣記錄就會比人工記錄更加客觀和科學。
栩栩如生的小錦鯉、非常逼真的小石榴,都是參賽選手用面點制作出來的。在中式面點的比賽現場,正在上演一場現實版食神大賽,這個項目也是這次鄉村振興賽項的項目之一,他們做出來的面點非常精細,手上的活一定是非常精巧,這也可以看出這次全國技能大賽匯聚了來自行行業業的能工巧匠。
而技能的競賽也是一種特殊的技能人才評價方式。本屆大賽更凸顯“選拔+激勵”的雙重價值:既為世界技能大賽遴選優秀選手,獲獎選手還能夠直接晉升相應職業技能等級,這為大量年輕優秀技能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也會帶動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就業之路。本次大賽首次設立的鄉村振興賽項中就有這樣的體現。
中式面點項目裁判長 趙會連:比如一款龍須面,我們指定要做長40厘米、重200克,這是我們制定要求的。中式面點技藝已經納入了國家眼界之內,選手如果是第一名的話,能拿到全國技術能手的稱號。
而且,這屆大賽期間還舉辦了技能強國論壇、技能展示交流、絕技絕活展演、技能培訓小課堂等活動,不僅為技能人才提供了見證自我、交流學習的機會,也讓觀眾直觀感受技能的魅力和價值。此外,多家技工院校與企業在現場簽約校企合作項目,這體現了綜合性職業技能賽事從比賽到展示到促進的全鏈條作用,也推動打造產業、教學、評價銜接融通的技能生態鏈。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 翟濤:有一些企業觀察選手(學生身份參賽選手)的比賽情況,賽后可能會去洽談就業意向。我們不是為了辦賽而辦賽,實際上是通過這個賽引導更多的青年人,在自己的職業選擇方面,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讓更多的人能夠選擇更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讓社會上的每一個行業都有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支撐,使全社會能夠更加關注到技能改變生活,給我們帶來美好的發展前程,也就是這屆的主題“技能照亮前程”。
產業發展帶動職業變遷,引領技能人才培養方向。通過職業技能競賽,可以推動構建產業、教學、評價銜接融通的技能生態鏈,使產業煥新與技能進步同頻共振。從比拼到育才,從展示到傳承,一顆顆匠心、一個個夢想在這里被點亮。未來,也將會有更多懂技術、善創新、能擔當的新時代技能人才,從競技賽場走向產業一線,在產業鏈的各個關鍵環節扎根生長,匯聚起助推產業升級的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