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蘇醒近日在演唱會上關于誰家胡辣湯正宗的言論登上熱搜,意想不到的是,在河南網友評論中,少了以往的紛紛“正名”,反而多了一些“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的淡定與從容。也難怪,早已過慣“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河南人,再也不怕外人評頭論足。
這份從容從何而來?答案就藏在過往的歲月里。
這份從容,來自河南千年文化的滋養。華夏文明源發之地,見過太多風云變幻,也懂得“和而不同”的真正含義。就像一位網友在大河網留言所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河南人就愛河南味兒,但我們也真心尊重每個地方的美食。”
這份底氣,也來自河南人“你中有我”的親情格局。翻開陜西的人口版圖,不少家庭的族譜上,都寫著“祖籍河南”。從明清移民到近代建設,一代代河南人西出函谷,在關中平原落地生根。他們把鄉音帶去了,把豫劇唱響了,也把胡辣湯的滋味,悄悄融進了陜西的市井煙火。
于是今天,在西安、在寶雞的街頭,河南話與關中腔和諧交織,燴面與泡饃香氣相聞, “團結一家親”就藏在每日清晨鄰里那聲招呼里。那碗被稱作“陜西胡辣湯”的,在河南人眼里,不是對手,而是散落在關中的鄉音,是親人根據水土性情做出的溫柔改良。
一碗湯里,能品出歷史的遷徙、親情的牽絆與時代的交融,關于“誰更正宗”的爭論,顯得如此單薄。
黃河自陜入豫,一脈相承;鄭州與西安,攜手共建“黃河金腰帶”;高鐵一小時直達,雙城生活如同城往來。經濟相融,文化相親,民生相通——這不是“競爭”,是兄弟并肩,共赴未來。
河南省漯河市北舞渡鎮一家胡辣湯店里,店員正在給顧客服務。
圖源:經濟日報
逍遙鎮濃烈,北舞渡醇厚。一碗湯里,熬的是鄉愁,喝的是人情,河南胡辣湯不追求“唯一正宗”,而是在每日清晨演繹出萬千風味。
因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爭第一,而是容得下不同;不是處處“正名”,而是無需多言,自有光芒。
就像大河網網友所說,作為河南人,沒喝過陜西胡辣湯,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域人群口味不同,尊重各地美食,不能說誰好誰壞,在受眾人群口中那都不錯。
所以,何必分得太清?一碗湯,本就是情感聯結的紐帶。美味萬千,各有其道;文化多元,和諧共存。陜西胡辣湯很中,河南胡辣湯也嘹咋咧(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