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數據背后,是一條以落戶、住房、教育、就業等民生關鍵環節為核心的“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提質路徑。
“零門檻”落戶
對于許多曾經的“外來者”,融入城市的第一步是身份的認可。上述發布會通報稱,河南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持續放寬鄭州中心城區落戶條件,全省基本實現“零門檻”落戶。
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健在發布會上通報稱,自該省全 面實施居住證制度以來,累計制發超580萬張居住證,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延伸至非戶籍常住人口。
降門檻,強歸屬……河南新增城鎮化常住人口不必再因一紙戶籍而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面臨差異。
從“安居”到“優居”
“十四五”期間,河南統籌推進保障性住房、“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并將其與城市更新行動緊密結合。
官方數據顯示,河南省新開工改造老舊小區惠及174萬戶居民,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88.8萬套,新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8.9萬套。
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二級巡視員王廣軍在發布會上介紹稱,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加速籌建,瞄向了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難題,讓他們不僅“留下來”,更能“住得好”,增強城市發展動力活力。
隨遷子女“有學上”
“截至2024年底,河南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校生達93.73萬人,其中94.13%在公辦學校就讀。”河南省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劉林亞在發布會上表示,這得益于“十四五”期間河南省新建60所、改擴建260所義務教育學校,新增11.26萬個優質學位的持續努力,離不開“統一招生、統一編班、統一教學、統一安排活動”的硬性要求。
河南農業轉移人口居全國之首,教育資源均衡化和優質化備受轉移人口關注。劉林亞表示,河南省實施集團化辦學,采取“名校+薄弱校”“名校+新建校”等模式,以提升薄弱、新建學校的教育質量。截至2024年底,該省集團化辦學覆蓋學校達1.06萬所,覆蓋率達53%,保障隨遷子女充分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家門口”就業
“十四五”期間,河南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增收,加強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和權益維護。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魏連升表示,通過“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專項活動和完善的零工市場體系,精準服務農業轉移人口就業需求。同時,培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從根本上創造更多“家門口”的優質崗位。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河南培育了15個國家級、66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024年總產值達9800億元,吸納就業超95萬人。
譬如,周口鹿邑縣化妝刷產量占全國半壁江山,帶動7萬人就業;駐馬店平輿縣的戶外休閑產業構建起“基地在縣城、車間在鄉村”的體系,讓5萬余人實現靈活就業。
河南“一主兩副、一圈四區、多點支撐”的城鎮化格局,避免了資源過度集中帶來的“城市病”,也為人口和產業的合理分布提供了舞臺。
馬健介紹,近年來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經濟總量連跨千億臺階,人口吸納能力持續增強;洛陽、南陽兩個副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斷提高;豫西、豫南、豫東、豫北四大城鎮協同區農業轉移人口引聚容納能力有效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