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宋聰俐 通訊員 盧穎
2025年9月,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閉幕式的聚光燈下,“自主移動機器人(世賽選拔項目)”金牌得主的名字響起——介明鑫與楊奇瑞。兩人揮手快步上前,戴上獎牌的那一刻,有太多未說盡的故事:這不是一枚屬于個人的獎牌,是兩個00后技能青年用一千多個日夜的汗水、上千次的技術攻堅,以及彼此交付后背的信任,共同熔鑄的青春勛章。
從“學門技術混口飯吃”到“我也要站上領獎臺”
介明鑫的技能之路,始于老師的一句“有沒有興趣試試移動機器人”。在此之前,他對未來的規劃只有“學門技術,將來混口飯吃”。直到推開實訓室的門,看到彼時還是“學長”的侯坤鵬、唐高遠在專注調試設備——屏幕上代碼飛快滾動,機器人穩穩地完成抓取任務,那一幕像火種,瞬間點燃了他對技能成才之路的向往。
楊奇瑞的信念則來自“看見”。初入漯河技師學院時,他一度迷茫,直到看到電氣工程系“精英班”的學長們在技能賽場摘金奪銀,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選擇加入了技能班。當“學長”侯坤鵬、唐高遠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獲得移動機器人項目金牌的消息傳到學校時,楊奇瑞的心底傳來一個聲音:“領獎臺的風景,我也要去看看。”
在不久后“大賽班”的招募會上,兩個同樣懷揣技能夢的少年,因“自主移動機器人”項目走到一起。他們不知道,這一組合會成為日后賽場上最默契的搭檔。
訓練夜以繼日,把實訓室熬成“第二個家”
備戰國賽的一年時間里,實訓室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從早上6點半打開實訓室的門,一直訓練到半夜12點,有時候甚至凌晨一兩點兩人還在改參數、調程序。
“困了,就在實訓室的椅子上瞇一會兒;餓了,就泡一碗面繼續干。”這是他們的訓練日常。
指導老師評價介明鑫時說,“他對技術有著近乎苛刻的追求”,本屆國賽新增了“障礙物導航”模塊,介明鑫在激光雷達算法調試上展開“毫厘級攻堅”,反復演練上百種場景,記錄了上千組數據。為解決復雜環境下的建圖失真問題,他連續三周每天僅睡5個小時,重構點云匹配流程,最終將誤差從1.5厘米降至0.3厘米。
搭檔楊奇瑞在國賽集訓期間,為解決“機器人因代碼冗余校準時間達到了2-3秒”的問題,曾連續12小時不休,重構算法,最終將校準速度控制在0.8秒。為了讓機器人適應賽場的極端環境,一頭“鉆”進場地6個小時,只為找到最優雷達激光算法,最終將復雜場景的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9.8%。
訓練的日子很枯燥,但也很純粹。實訓室里只有鍵盤的敲擊聲、電機轉動的嗡嗡聲,兩人一遍遍拆裝機械結構,一行行優化代碼,就為了讓機器人“看得更準、走得更穩”。細節在一點點打磨,心態也在壓力中越來越穩。
國賽現場狀況突發,沉著應對零失誤奪冠
9月19日至9月23日,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在河南鄭州舉行。終于站上國家級賽場,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27支參賽代表隊,介明鑫和楊奇瑞心中既緊張又期待,“各個省份拔尖兒的選手聚在一起,要在三天的時間里一較高下,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
可比賽從來不會按計劃來。決賽三天,意外一個接一個出現:攝像頭突然失靈、里程計數據亂跳、機器人直接“罷工”……任何一個問題,都可能讓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面對突發的場地干擾,兩人冷靜切換備用方案,在3分鐘內完成現場了修復。看到機器人靈巧穿行于障礙之間,精準識別并抓取目標物體,動作行云流水,零失誤跑完了全部任務,兩人相視一笑——穩了,通往領獎臺的路,一步一步走出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介明鑫和楊奇瑞的教練,正是曾經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獲得移動機器人項目金牌的侯坤鵬、唐高遠。國賽頒獎現場,兩人坐在距離領獎臺最近的地方鼓掌歡呼,“甚至比自己當年奪冠還要興奮,然后是欣慰,想到兩人無數個熬夜訓練的日子、一次次打磨技術的堅持,終于換來了回報,覺得所有付出都值得。”唐高遠告訴大河報·豫視頻記者。“接下來,就是備戰世賽國家隊第一階段性的考核,重點還是在技術細節上摳精度,同時加強突發情況的模擬訓練,爭取再有所突破。”侯坤鵬說道。
賽后,四個人拍了一張合影。照片里,兩代技能人并肩而立,手中的金牌交相輝映。介明鑫說,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薪火相傳”的意義,那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信念與熱愛的接力。
從迷茫的學生到國賽金牌得主,從“一個人戰斗”到“兩個人并肩”,兩個人走出了技能青年的成才之路:沒有天賦異稟,只有日復一日的堅持;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彼此支撐的默契。
當清晨6點半,兩人的身影照常出現在實訓室,這一次,他們的目光,已投向世界之巔的聚光燈。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編輯:郭莉培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