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聚人氣 文化“活”商圈 ——漯河市首屆非遺展演年“豫見好戲”第四場側記
“快走,看戲了。”11月22日,西城區萬達廣場非遺展演現場暖意融融、人聲鼎沸。漯河市首屆非遺展演年11月“豫見好戲”主題第四場活動在這里上演。
演員為觀眾表演了《三哭殿》《白奶奶醉酒》《李天保吊孝》等經典戲曲選段。
蔣秀琴首先登場,其帶來的越調《李天保吊孝》選段,唱腔婉轉纏綿、表演細膩動人,將劇中人物的悲慟之情演繹得淋漓盡致。隨后,曹素華等人帶來的豫劇《清風亭》選段,唱做念打功底扎實,臺下觀眾的情緒隨著劇情起伏。觀眾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這精彩時刻。
舞臺上,既有從小到大都保持熱愛的專業演員,也有在戲曲領域深耕多年的業余愛好者;既有流傳已久的經典劇目,也有富有生活氣息的現代劇目。每一個節目都展現了表演者對戲曲的追求與熱愛。
杜香花是原郾城縣曲劇團團長。當豫劇《三哭殿》熟悉的旋律響起,這位老人一開嗓便驚艷全場。高亢嘹亮的唱腔、字正腔圓的念白,將劇中人物的情感展現得恰到好處,贏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
“我從10歲跟著師傅學戲,這輩子就愛唱戲。”杜香花說。
談及與戲曲的緣分,杜香花向記者介紹,年少時,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練基本功,壓腿、下腰、吊嗓子,再苦再累也從未想過放棄。“那時候,覺得戲里的人物、故事特別有吸引力,唱著唱著就不累了。”憑著這份熱愛與執著,杜香花的技藝日益精湛。年輕時,她經常跟著劇團輾轉各地演出。
“在外面總惦記著家鄉的戲迷,想把這身本事傳給更多的人。”現在,她回到家鄉不僅堅持登臺演出,還積極培養戲曲新人,手把手教他們練基本功。“戲曲是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里斷了。”杜香花說,唱戲不僅讓她的身體得到了鍛煉,還讓她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只要還能唱,我就會一直站在舞臺上,把河南戲曲傳承下去。”
58歲的閆風花帶來的越調《白奶奶醉酒》選段,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她將白奶奶的率真可愛刻畫得入木三分,舉手投足間盡顯功力,臺下笑聲、掌聲此起彼伏。閆風花是一位資深的戲曲愛好者,從小受傳統戲曲文化熏陶,對戲曲有著深厚的感情。
漯河市文潤藝術培訓中心的曹素華與戲曲結緣已有一二十年,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憑著一腔熱愛,系統學習過多種劇種。豫劇是她的拿手好戲。“退休后,我把這個愛好拾起來了,每天堅持排練,還經常跟著藝術團下鄉、進社區、去學校演出,心情特別愉快。”閆風花說,“只要有人愛聽、有人想學,戲曲就永遠不會過時。”
“現在的年輕人對傳統戲曲的了解越來越少,這樣的活動太有意義了。”市民劉女士說,她原本是陪著家里老人來看戲,沒想到自己被深深吸引了。“戲曲的唱腔、動作、服飾都很講究,以后我會多關注傳統文化。”
隨著演出落幕,大家在離場后紛紛走進周邊店鋪,開啟“文化+消費”的雙重體驗。萬達廣場三樓、四樓的餐飲店內座無虛席,服務員忙得不可開交。“今天因為有非遺展演,翻臺率比平時增加近三成。不少顧客都是看完戲過來吃飯的。”一家餐館負責人笑著說。
服裝店、美妝店等也人氣爆棚。家長帶著看完演出的孩子走進店鋪,挑選新衣服、試用美妝產品;商超同樣熱鬧,貨架前擠滿了采購的市民;室內游樂場更是充滿歡聲笑語,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盡情玩耍。從戲臺到商圈,非遺展演帶來的流量,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活力。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